袁雯静,刘世文.脑卒中Pusher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4):373~376 |
脑卒中Pusher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点此下载全文 |
袁雯静 刘世文 |
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康复科,长春市新民大街1号130023 |
基金项目: |
DOI: |
摘要点击次数: 2452 |
全文下载次数: 2456 |
摘要: |
脑卒中是导致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显示,在卒中后的运动感觉后遗症中.对患者ADL独立能力和步态影响最大的就是体位控制障碍,此外在众多生物学、力学和功能学特点中,体位的控制也是获得生活自理的最佳预测因素口。并且与康复治疗后的身体感知残疾显示很高的相关性日。Pusher综合征是一种脑卒中后较为严重的体位控制障碍。由Davies首先描述并提出,在国内被译为“倾斜综合征”、“中线偏移征”或者“身体不成直线”。Pusher综合征患者在任何体位都强烈地向瘫痪侧倾斜,并抵抗使体重向身体中线或过中线向非瘫痪侧移的被动校正。Pusher综合征在临床上发生率较高.据统计,脑卒中患者其发生率是25%,1996年哥本哈根卒中研究报道其发生率是5%-10%。国内统计脑血管病患者其发生率是23%,以上数据均非普查性质,属于局域性调查。Pusher综合征的改善,对于患者的生活自理、社会参与和全面健康都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迄今为止.尚缺少常规物理疗法是对类似Pusher综合征的平衡障碍的最好的治疗方法的证据,没有描述Pusher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确定性结论。可利用的影像学资料少,功能影像学方面更是空白。目前关于Pusher综合征的很多方面仍然是未知的.因此必需对Pusher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自然康复机制、康复介入时功能改善速度和程度的代偿机制有深刻的理解。现就目前了解的Pusher综合征的病因学、发病机制及病变定位、典型征象、自然发展过程、可能相关的神经心理学因素、检查方法及针对的康复治疗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第一段] |
关键词:Pusher综合征 脑卒中后 临床研究 脑血管病患者 发病机制 控制障碍 生活自理 康复治疗 |
Download Fulltext |
|
|
Fund Project: |
Abstract: |
|
Keywords: |
|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