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Email-Alert
 

    首页 | 杂志介绍 | 编委成员 | 投稿指南 | 订阅指南 | 过刊浏览 | 论著模板 | 综述模板 | 帮助

 
励建安.健康中国,放飞梦想[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1):1~2
健康中国,放飞梦想    点此下载全文
励建安
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前任主席 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本刊主编
基金项目:
DOI:
摘要点击次数: 1775
全文下载次数: 2550
摘要:
      ·新年贺词· 健康中国,放飞梦想 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前任主席 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本刊主编 励建安 不经意间,又是365天光阴流过,时光荏苒,辉煌依旧。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影响康复医疗的核心动力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8月19日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接着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6日批准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健康产业将作为国家支柱经济产业之一,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超过8万亿,2030年达到16万亿。 “规划纲要”强调,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加强中西医结合,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规划纲要”还强调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要制定实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对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给予补贴。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实施精准康复,为城乡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进一步完善康复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 “规划纲要”特别指出,要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和体育医疗康复产业。要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强康复人才培训,强化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力度。 人才是保障全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撑。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围绕深化医改和完善生育政策的形势与任务,2017年新年伊始,国家卫生计生委编制印发了《“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该“规划”中提到:随着老龄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康复、老年护理、妇幼保健等相关服务需求更为迫切。要以需求为导向,加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全科、儿科、精神科、临床心理、产科、生物安全、病理、麻醉、康复、急救、重症医学、传染病、老年医学、遗传咨询等各类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提高服务能力。要发挥护士在预防保健、自救互救、慢性病管理、精神卫生管理服务、老年护理、康复、生殖健康咨询等工作中的作用。要加大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以及健康管理、营养和社会工作等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力度。要围绕健康服务业发展需求,逐步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岗位设置,建立适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加快培养中医养生保健、康复、养老、健康管理等技能人才。 康复辅具产业成为实施“健康中国”的抓手。2016年10月27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60号)提出,康复辅助器具是改善、补偿、替代人体功能和实施辅助性治疗以及预防残疾的产品。我国是世界上康复辅助器具需求人数最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康复辅具的产业规模将达到7000亿以上。要推动“医工结合”,支持人工智能、脑机接口、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康复辅助器具产品中的集成应用,支持外骨骼机器人、照护和康复机器人、仿生假肢、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设备等产品研发,形成一批高智能、高科技、高品质的康复辅助器具产品。积极拓展改善普通人群生活品质的产品。加强传统中医康复技术、方法创新,形成和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中医特色突出的康复辅助器具。培育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知名产品。我国康复辅具产业走向国际舞台的巨轮已经启航。 国家医保增添康复项目推动学科发展。《关于新增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的通知》(人社部发〔2016〕23号)提出,将“康复综合评定”等20项康复项目将被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涉及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等残疾人康复领域。新增项目兼顾了评定性项目和治疗性项目,兼顾了各类康复领域以及各类人群康复需求。 医疗体制改革助推临床康复一体化。在医改的大势之下,康复医疗项目价格有所提升,有利于推进临床康复一体化进程。临床康复一体化是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的有机融合,包括心脏康复、骨科康复、神经康复、重症康复、产科康复、呼吸康复等。康复医学技能正在成为通用型医疗技术。康复医学工作者要有博大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迎接和适应新形势的挑战,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主动承担临床学科专项康复技能培训和质量控制的任务,将主要职能转移到重症、复杂、多种伤病共存患者的康复,并提供长期和连续性康复服务。 医养融合逐步形成共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医养融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社会资本投资的焦点。医养融合就是指在老年服务体系中,融入以康复医疗为核心的医疗服务,和康复护理为核心的护理服务,形成连续性服务体系。以医养融合为特征的康养小镇已经开始萌芽。医疗机构办养老和养老机构办医疗都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医疗服务将有机会真正履行预防为主的宗旨,为改善老人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而发挥关键的作用。 跨界融合,智慧康复成为风尚。康复医学不仅开始与各个临床学科形成多种形态的合作与融合,也正在与基础医学、体育科学、工程学、计算机学、材料学、人文科学等跨界融合。可穿戴设备、虚拟情景、康复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移动医疗等迅速发展,形成智慧康复的新格局,使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迅速缩短。 非公立康复医疗机构迅速崛起。2016年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第一届年会在珠海召开,预示着社会资本进入康复医疗领域的高潮到来,特别是非公立康复医疗机构的发展,加速弥补我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最急迫解决的短板,成为康复机构增长的主要力量。 康复医学学术交流达到新高度。2016年康复医学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除了国家级的学术活动之外,超过千人规模的省级学术活动已经在江苏、广东、上海、浙江等省市实现。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培训班、实用技术讲习班、病例讨论会、学术研讨会和沙龙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医与康复医学的内涵融合正在进一步深化,康复医学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继续保持同类期刊的领先地位。本刊目前的核心总被引频次和综合评价总分继续保持保健医学类期刊第一。2015年底组成的新一届编委会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实行稿件双审制,提升审稿质量;扩大审稿人队伍;推行专刊号, 凝聚焦点, 提升可读性。本刊还将对优秀作者和审稿人进行评选和表彰。 我们已经圆了2016年之梦,全国康复医学跨越了新高度。2017年将是健康中国梦的开局之年。我们满怀希望,放飞新梦想。 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将催生康复医疗新业态、新形式、新产业。专科康复医疗机构将迅速发展,包括肿瘤康复、儿童康复、老年康复、骨关节康复、神经康复、慢病康复、烧伤康复、物质成瘾康复、孤独症康复、康复护理等。体育与康复医疗结合将有望催生新业态和新产业。非公立康复医疗机构的活力将进一步提升。 医疗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推动临床康复一体化。推进早期康复医疗,加强康复医学能力建设,促进医疗保险对康复医疗服务的全面覆盖,推动社区康复医疗服务的开展,全面发展和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康复医疗机构管理与质控将逐步进入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康复医疗质控标准将有望达成共识,并逐步形成全国的康复质控体系。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临床能力和管理能力培训将成为核心保障手段。 中医与康复医学的融合将进一步深化。中医天人合一、辩证施治、阴阳平衡、标本兼治、固本培元等核心思想正在丰富现代康复医学的核心思想,并将在实践中证明中医思想的核心价值。 科技进步将推进智慧康复的发展。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虚拟情景、康复机器人、新型材料、智能辅具将在康复医疗领域普遍应用,共融式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将启航,为机器人走向可穿戴时代奠定基础。康复医学科研将在基础和临床两个层面同步推进,进一步缩小我们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将继续改革与提高的进程。扩大审稿队伍规模提高审稿效率,加强审稿人培训,加强主动约稿和广泛征稿结合,探索新媒体形式,适度扩大杂志容量,提升杂志影响力。积极探讨创办英文期刊的可行性,争取早日实现杂志的国际化。
关键词:
    Download Fulltext
Fund Project:
Abstract:
      
Keywords: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您是本站第 37971664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中国康复医学会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中日友好医院内   邮政编码:100029   电话:010-64218095   

本系统由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
京ICP备18060696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612号